专利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觸控模組,其包括:一觸控元件、一殼體以及一裝飾膜。其中,該殼體呈彎曲狀,且具有一彎曲的觸摸區域,所述觸控元件覆蓋該觸摸區域,該觸摸區域用以觸控該觸控元件;且該觸控元件、殼體以及裝飾膜一體成型。本發明還涉及一種上述觸控模組的製備方法,該製備方法主要係通過結合模內裝飾制程及雙麵包膜技術來製備該觸控模組。
公开号:TW201322093A
申请号:TW100143629
申请日:2011-11-28
公开日:2013-06-01
发明作者:Yu-Ju Hsu;Po-Sheng Shih
申请人:Shih Hua Technology Ltd;
IPC主号:B29C45-00
专利说明:
觸控模組及其製備方法
本發明涉及一種觸控模組及其製備方法,尤其涉及一種具有觸控功能的觸控模組及其製備方法。
近年來,伴隨著具有觸控功能的電子設備的多樣化的發展,該具有觸控功能的電子設備的外觀設計逐漸走向2.5維(2.5D)或3維(3D)的曲面外觀設計。然而,先前的觸控技術若要符合曲面的產品設計需求,在材料與制程上都存在極大的挑戰。
首先從材料上講,先前的觸摸屏不論係電阻式觸控屏還係電容式觸控屏,都採用ITO作為透明導電層。然而,由於ITO本身為脆性材料,抗彎曲性能不佳,因此,在進行曲面加工時容易產生損傷而造成導電性能不佳的問題。
從制程上講,先前的電容式觸控屏若要進行曲面加工,需要先進行ITO透明導電層與曲面玻璃基板的貼合,然後再以硬貼硬制程貼附於電子設備的蓋板(Cover Lens)上。由於曲面玻璃加工與硬貼硬制程兩段良率極低,因此具有曲面及觸控功能的電子設備的量產性比較差,從而使得生產成本比較高。
有鑒於此,確有必要提供一種具有曲面及觸控功能的觸控模組及其製備方法,該觸控模組不但係立體的,而且具有觸控功能,並且生產成本也比較低。
一種觸控模組,其包括:一觸控元件、一殼體以及一裝飾膜。其中,該殼體呈彎曲狀,且具有一彎曲的觸摸區域,所述觸控元件覆蓋該觸摸區域,該觸摸區域用以觸控該觸控元件;且該觸控元件、殼體以及裝飾膜一體成型。
一種觸控模組的製備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驟:提供一觸控元件、一裝飾膜及一模具,其中,該觸控元件為一柔性元件,該模具包括一母模及一公模;將所述觸控元件及裝飾膜分別固定於所述母模和所述公模;合模,並注入一注射成型材料於所述模具內進行注射成型,使該注射成型材料形成一殼體,從而形成所述觸控模組;以及脫模,取出所述觸控模組。
與先前技術相比較,本發明提供之觸控模組具有以下優點:所述觸控模組中的殼體呈彎曲狀,且所述觸控元件覆蓋該彎曲的殼體上的觸摸區域,且該觸控元件、殼體以及裝飾膜一體成型,使得該觸控元件及所述裝飾膜牢固地固定在彎曲的殼體上,因此該觸控模組不但具有立體的外觀也同時具有觸控功能。另外,本發明提供之觸控模組的製備方法整合模內裝飾成型制程及雙麵包膜技術,將所述觸控元件及裝飾膜一同利用模內裝飾成型制程同時製作來形成所述觸控模組,使得該觸控模組的製備方法比較簡單,而且成本比較低。
下面將結合附圖及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提供之觸控模組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本發明提供一種具有曲面的觸控模組,該觸控模組包括一觸控元件、一殼體以及一裝飾膜。其中,所述殼體呈彎曲狀,整體呈彎曲狀。該殼體具有一彎曲的觸摸區域,所述觸控元件覆蓋該觸摸區域,該觸摸區域用以觸控該觸控元件,同時顯示使用該觸控模組的電子器件的顯示頁面。該觸控元件、殼體及裝飾膜一體成型。
所述觸控模組係立體的,具有2.5維(2.5D)或3維(3D)結構。該觸控模組可以係手機的蓋板、車用整合導航系統的外殼或日本寫真印刷試作立體形狀的觸控面板的外殼等電子器件面向使用者的集觸控元件和殼體的模組。
所述殼體可以呈弧狀或臺階狀等彎曲狀態,使得該殼體為非平板結構,具有2.5D或3D結構,從而使得該殼體顯示曲面外觀。所述觸摸區域設置在該殼體的彎曲處,使得該觸摸區域也呈弧狀或臺階狀等彎曲狀態。該殼體具有一外表面和一與該外表面相對設置的內表面,其中外表面為面向使用者的表面;該殼體的觸摸區域的外表面與內表面分別為所述殼體的外表面與內表面的一部分。所述觸控元件可以與所述裝飾膜分別貼合設置在所述殼體相對設置的兩側,其中該觸控元件貼合設置在所述殼體的內表面,並與該觸摸區域的內表面貼合設置,該裝飾膜貼合在該殼體的外表面,從而使得該殼體固定在該觸控元件與裝飾膜之間。可以理解,該觸控元件也可以設置於該殼體的外表面,使得該觸控元件固定在該殼體與該裝飾膜之間。
該殼體可以係手機、導航儀、方向盤等電子器件的外殼。所述殼體的材料可以為聚苯乙烯(PS)、聚碳酸酯(PC)或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等透明材料;也可以為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碳酸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共混物(PC/ABS)、聚碳酸酯/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共混物(PC/PBT)、聚碳酸酯/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共混物(PC/PET)、聚碳酸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共混物(PC/PMMA)或聚醯胺(PA)等彩色或不透明的塑膠。所述殼體的材料及厚度可以根據實際需要來選擇,如,當需要所述殼體為透明時,該殼體的材料可以為PMMA。其中,當所述殼體為透明材料時,該觸控模組可以用於顯示裝置中。當所述殼體為彩色或不透明的材料時,該觸控模組可以用於方向盤等不需顯示的電子器件中。
所述觸控元件與所述殼體一體成型,該觸控元件的邊緣被該殼體包覆,使得該觸控元件牢固地固定在所述殼體上,具體地,由於該觸摸區域呈彎曲狀態,該觸控元件為一柔性元件,所以該觸控元件隨著該觸摸區域的形態的變化來覆蓋該觸摸區域,從而使得該觸控元件固定在該殼體上的觸摸區域的周圍,也使得該觸控元件在該觸控模組中呈彎曲狀態,且該觸控元件在該觸控模組中的型態變化趨勢基本與觸摸區域的形態變化趨勢相同。如,當所述殼體的觸摸區域呈弧狀時,該觸控元件隨著該觸摸區域的弧形變化趨勢覆蓋該觸摸區域,並固定在該觸摸區域的周圍,從而使得該觸控元件在該觸控模組中也呈弧狀。當該殼體的觸摸區域呈階梯狀時,該觸控元件隨著觸摸區域的狀態的變化趨勢固定在該觸摸區域的周圍,從而使得該觸控元件在該觸控模組中也呈階梯狀。
所述觸控元件係電容式奈米碳管觸摸感測器。該觸控元件包括一奈米碳管層及與該奈米碳管層電連接的至少兩個電極,該奈米碳管層靠近所述裝飾膜設置。該奈米碳管層於該觸控元件中主要用作透明導電層。因此,該奈米碳管層覆蓋所述殼體之觸摸區域。該奈米碳管層包括複數奈米碳管;優選地,該複數奈米碳管沿同一方向擇優取向延伸,且同一延伸方向上的奈米碳管與其相鄰的奈米碳管通過凡得瓦力(van der Waals force)首尾相連。其中,所述奈米碳管層包括至少一個奈米碳管膜。當所述奈米碳管層包括複數奈米碳管膜時,該奈米碳管膜可以平行且無間隙共面設置或層疊設置,且該複數奈米碳管膜中的奈米碳管基本沿同一方向擇優取向排列,即相鄰的奈米碳管膜中的奈米碳管的排列方向基本一致。由於該奈米碳管膜中的奈米碳管具有很好的柔韌性,使得該奈米碳管膜具有很好的柔韌性,可以彎曲折疊成任意形狀而不易破裂;且仍具有較好的透明度及導電性。所述奈米碳管層的厚度為0.5奈米~100微米;優選地,該奈米碳管層的厚度為100奈米~200奈米。該奈米碳管層具有一理想的透光度,單層奈米碳管膜的可見光透過率大於85%,該奈米碳管層中奈米碳管膜的層數不限,只要能夠具有理想的透光度即可。
所述至少兩個電極設置於該奈米碳管層的表面,且與該至少兩個電極電連接。所述電極的材料為金屬、奈米碳管、導電銀漿或其他導電材料,只要確保該電極能導電即可。優選地,該電極的材料為奈米碳管或導電銀漿;其中,奈米碳管及導電銀漿的導電性幾乎不受彎折的影響或者受彎折的影響比較小,且為柔性材料。
所述觸控元件進一步包括一柔性基底,所述奈米碳管層設置於該柔性基底的表面。該奈米碳管層靠近所述裝飾膜設置,所述柔性基底遠離所述裝飾膜設置,且用於支撐所述奈米碳管層及所述至少兩個電極。該柔性基底的材料為具有柔性、耐高溫且電絕緣等特性的材料,具體地可以係聚碳酸酯(PC)、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或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聚酯材料,或聚醚碸(PES)、纖維素酯、聚氯乙烯(PVC)、苯並環丁烯(BCB)或丙烯酸樹脂等材料。優選地,該柔性基底的材料為PMMA或PC等透明柔性材料。
所述觸控元件還可以進一步包括一柔性電路板,該柔性電路板設置於所述奈米碳管層的一側並與所述至少兩個電極電連接,用於與其它的單元電連接,使該觸控元件工作。
可以理解,所述觸控元件還可以在適當的位置增加其他的功能層,如屏蔽層、保護層等。
所述裝飾膜主要用於標識該觸控模組,使該觸控模組具有某種圖案或色彩,從而達到使該觸控模組具有富有美感的外觀,還可以顯示該觸控模組實現各種功能觸控的按鍵圖示及品牌等。該裝飾膜對應所述殼體的外表面設置所以該裝飾膜的形態應該與所述殼體的外表面的形態相同,且隨著該殼體的外表面的形態的變化而變化。該裝飾膜設置在所述觸控模組的表面,為用戶直接可視的表面,所以該裝飾膜還有使所述殼體免於磨損及刮花的功能。該裝飾膜還可以包括利用真空蒸鍍法、真空濺鍍法等方法形成的金屬膜層,該裝飾膜可以使所述觸控模組表面呈現金屬色澤。其中,當該觸控模組應用於顯示器件中時,該裝飾膜與所述殼體之觸摸區域對應的部分應該係透明的,以便用戶看到顯示器件的顯示頁面;該裝飾膜的其他區域可以設計成需要的色彩。
所述觸控模組中的觸控元件及裝飾膜通過所述注射成型材料一體成型,該注射成型材料形成殼體,因此,所述觸控元件及裝飾膜可以同時牢固地固定在所述殼體上。此外,由於所述觸控元件具有觸控功能,所以該觸控模組也具有觸控功能。另外,由於所述觸控元件係柔性的、可彎折的,所以該觸控模組係立體的,具有2.5維或3維結構。因此,該觸控模組可以既具有觸控功能,又具有立體結構。
本發明進一步提供一種上述觸控模組的製備方法,該製備方法主要係結合模內裝飾制程及雙麵包膜技術來製備所述觸控模組。具體地,該製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a,提供所述觸控元件、所述裝飾膜及一模具,該模具包括一母模、一公模;b,將所述觸控元件及裝飾膜分別固定於所述母模和所述公模;c,合模,注入一注射成型材料於所述模具內進行注射成型,形成所述觸控模組;以及d,脫模,取出所述觸控模組。
步驟a中,所述模具中的母模與公模合模形成一模穴,該模穴用於放置所述觸控元件及裝飾膜。該模具的具體結構與所需的觸控模組的結構有關,可以根據所述觸控模組的結構製作所述模具,尤其可以根據所述外殼的結構製作模具。所述公模上形成有一注塑口,用於將待成型的注射材料注入到該模穴內。該模穴的形狀應該與該觸控模組的形狀配合。
該母模朝向所述公模的表面為該母模的分模面,該母模的分模面具有一選定區域,該選定區域用於固定所述觸控元件的區域,該母模分模面的選定區域用於固定所述觸控元件的區域的形狀及結構應與所述觸控元件的形狀配合,以便將所述觸控元件固定在該母模的分模面上。
所述公模設有貫穿該公模的注塑口,用於將熔融狀態的注射材料注入所述模穴內。優選地,該注塑口在該模穴內靠近模穴的邊緣設置,以保證注射成型形成的料頭形成於所述殼體的非觸摸區域,基本不影響所述奈米碳管層的導電性。可以理解,該模具可以具有複數注塑口。該公模朝向所述母模的表面為該公模的分模面,該公模的分模面具有一選定區域,該公模分模面的選定區域的形狀及結構與所述裝飾膜的形狀配合,用於將該裝飾膜固定在該公模的分模面上。該公模的分模面與所述母模的分模面相對設置,且可形成所述模穴。
所述模具可以進一步包括一第一送膜裝置,該第一送膜裝置包括一對薄膜傳送輪及一對導向輪。所述一對薄膜傳送輪分設於模具的上下側,用於牽引所述裝飾膜,將該裝飾膜傳送到所述模具的模穴內。所述導向輪用於引導該裝飾膜的傳送方向。
步驟b為將所述觸控元件固定到所述母模的選定區域上,且該觸控元件的柔性基底貼合在母模的選定區域;以及將所述裝飾膜固定到所述公模的選定區域上。其中,所述觸控元件可以通過真空吸附的方法固定在所述母模的選定區域上。
所述裝飾膜可以通過所述第一送膜裝置傳送到公模的選定區域,具體地,採用所述第一送膜裝置牽引所述裝飾膜並使該裝飾膜沿著所述公模的分模面送到該公模與母模之間並將其定位於公模的分模面上,使裝飾膜貼合在該公模的分模面的選定區域。
所述模具還進一步包括一第二送膜裝置。該第二送膜裝置的結構與第一送膜裝置的結構相同,所述觸控元件可以通過該第二送膜裝置傳送到母模的選定區域,具體地,所述觸控元件在該第二送膜裝置的牽引下,沿著所述母模分模面被送到該母模的選定區域,使該觸控元件牢固地固定在該母模的選定區域上。
步驟c具體包括以下步驟:首先,合併所述公模與母模形成所述模穴。其次,進行填充所述注射成型材料,該注射成型材料由公模的注塑口注射至所述模穴中,直至該注射成型材料完全填滿該模穴;固定在所述公模分模面上的所述裝飾膜及固定在所述母模分模面上的觸控元件同時黏著在所述注射成型材料的表面。然後,冷卻該注射成型材料,使該注射成型材料形成所述殼體,從而形成觸控元件、殼體、裝飾膜一體成型的觸控模組。其中,所述注射成型材料為所述殼體的原材料。
當所述裝飾膜通過所述第一送膜裝置傳送時,在所述公模的分模面的擠壓下,黏著在所述注射成型材料表面的裝飾膜從該第一送膜裝置上切下,使其與第一送膜裝置上的裝飾膜脫離。
步驟d為打開所述公模與母模,將所述觸控模組頂出,即可得到表面分別附著有裝飾膜及觸控元件的觸控模組。
由於所述觸控元件包括一奈米碳管層,該奈米碳管層具有較好的柔韌性,可以為卷材,該觸控元件為一柔性元件,所以可以採用卷對卷制程(roll-to-roll)提供該觸控元件,因此,所述模具提供之第二送膜裝置可以快速提供所述觸控元件,從而可以達到快速生產所述觸控模組,而達到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的目的。由於所述奈米碳管層具有較好的耐彎折、耐高壓、耐高溫、性質穩定以及表面抗磨損能力較強的特性,所以在採用上述方法製備該觸控模組的過程中,該奈米碳管層基本沒有受到損壞,仍具有較好的導電性;如,該奈米碳管層在經過285℃,700個大氣壓之後,仍具有柔性、其表面基本沒有破損,導電性基本沒有顯著的變化;因此,該觸控模組具有觸控功能。該觸控模組採用模內注射成型及雙麵包膜的方法在製作形成所述殼體的同時,又將所述觸控元件及裝飾膜一同固定在殼體上,因此,該觸控模組的製備方法比較簡單。另,由於所述觸控元件為柔性的,所以該觸控模組的良率相對較高。
下面將結合附圖及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提供之觸控模組及其製備方法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請參閱圖1及圖2,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一觸控模組20,該觸控模組20包括一觸控元件210、一殼體220以及一裝飾膜230。其中,所述殼體220設置於所述觸控元件210與裝飾膜230之間,該觸控元件210及裝飾膜230一體成型,且該觸控元件210的周圍被該殼體220包覆。具體地,在所述殼體220注射成型的過程中,該觸控元件210及裝飾膜230就同時固定在該殼體220上。
本實施例中,所述觸控模組20為一手機前蓋。所述殼體220整體外觀呈弧狀。該殼體220包括一呈弧狀的觸摸區域222,且該觸摸區域222位於該殼體220之中間部位,所述觸控元件210覆蓋該觸摸區域222的內表面,該觸摸區域222用於觸控所述觸控元件210。該觸摸區域222係由兩個相對平行設置的弧狀及兩個相對平行設置的直線圍成的弧狀結構。該殼體220的材料為透明的PMMA。所述觸控元件210為一柔性電容式觸控元件,該觸控元件210隨著該殼體220的觸摸區域222的形態的變化而固定在該殼體220的內表面的觸摸區域222的周圍。
請參閱圖3,所述裝飾膜230設置於所述殼體220的外表面,該裝飾膜230與該殼體220之觸摸區域222對應的部分係透明的,該裝飾膜230之其它部分主要係黑色,且印刷有該手機的品牌XXX。所述電容式觸控元件210包括一PET基底212、一奈米碳管層214、兩個第一電極216、兩個第二電極218以及與一柔性電路板219。該奈米碳管層214貼合設置於該基底212的表面,且覆蓋所述觸摸區域222,用作該觸控元件210的透明導電層。所述兩個第一電極216及兩個第二電極218分別間隔設置於所述奈米碳管層214的邊緣。所述柔性電路板219通過所述兩個第一電極216及兩個第二電極218與所述奈米碳管層214電連接。其中,該兩個第一電極216及兩個第二電極218均有導電銀膠構成,所以該兩個第一電極216及兩個第二電極218也具有柔性,可以隨著殼體220的內表面的形態變化而彎曲。
所述奈米碳管層214為單層奈米碳管膜,該奈米碳管層為一自支撐結構。該奈米碳管層214包括複數相互平行且軸向沿同一方向擇優取向排列的奈米碳管。該奈米碳管層214中的大部分奈米碳管沿奈米碳管延伸的方向首尾相連且軸向基本沿同一個方向擇優取向延伸。進一步地,該奈米碳管層214包括複數沿同一方向擇優取向排列的奈米碳管束,該奈米碳管束具有基本相等的長度且首尾相連地排列成連續的奈米碳管層。
由於所述奈米碳管沿著平行於奈米碳管的軸向方向具有良好的導電性,且該奈米碳管層214中的奈米碳管的軸向基本沿著同一方向延伸,因此,所述奈米碳管層214的奈米碳管的軸向的方向的電阻遠小於其他方向,該方向被定義為低阻抗方向。本實施例中,所述兩個第一電極216垂直於低阻抗方向設置。該奈米碳管層214的垂直於奈米碳管的軸向的方向的電阻遠大於其他方向,因此該方向可被進一步地被定義為一高阻抗方向。此外,所述奈米碳管層214中基本朝同一方向延伸的大多數奈米碳管中每一奈米碳管與在延伸方向上相鄰的奈米碳管通過凡得瓦力首尾相連,且所述奈米碳管膜中也存在少數隨機排列的奈米碳管,這些隨機排列的奈米碳管會與相鄰的其他奈米碳管相互接觸,從而使得該奈米碳管層214在高阻抗方向仍具有導電性,只是相較於其他方向該奈米碳管層在該高阻抗方向的電阻較大,電導率較低。所述兩個第二電極218垂直於高阻抗方向設置。所述兩個第一電極216及兩個第二電極218係通過在所述奈米碳管層214的四邊印刷導電銀膠而形成的。
請參閱圖4至圖7,本發明提供一種製備上述觸控模組20的方法,該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S100)提供所述觸控元件210、所述裝飾膜230及一模具100,該模具100包括一母模110及一公模120;(S200)將所述觸控元件210及裝飾膜230分別固定於所述母模110及公模120;(S300)注入PMMA材料於所述模具100內注射成型,形成所述手機前蓋觸控模組20;以及(S400)脫模,從所述模具100中取出所述手機前蓋。
請參閱圖4,在步驟S100中,該模具100的具體結構與所需的觸控模組的結構有關,可以根據所述觸控模組的結構製作所述模具100。該母模110與公模120合模形成一模穴112,該模穴112用於固定所述觸控元件及裝飾膜。所述公模120上形成有一貫穿該公模120的注塑口122,用於將待成型的注射材料PMMA注入到該模穴112內,該注塑口122設置在所述模穴112的邊緣,以保證PMMA注射成型形成的料頭形成於所述殼體220的非觸摸區域,基本不影響所述奈米碳管層的導電性。其中,所述模具100的母模110與公模120的形狀及結構分別與所述觸控元件210及裝飾膜230的形狀相匹配。所述模具100還包括一第一送膜裝置(圖未示)以及一第二送膜裝置(圖未示)。
請參閱圖5,步驟S200具體地包括以下步驟:採用所述第一送膜裝置牽引所述裝飾膜230,並使該裝飾膜230沿著所述公模120的分模面送到該公模120與母模110之間,並固定於公模120上,使該裝飾膜230貼合在該公模120的分模面;以及採用所述第二送膜裝置牽引所述觸控元件210,並使該觸控元件210沿著所述母模110的分模面送到該母模110與公模120之間,並將其固定於母模110的分模面上,使該觸控元件210的PET基底212貼合在該母模110的分模面。
請參閱圖6,步驟S300具體包括以下步驟:首先,合併所述公模120與母模110。其次,注入PMMA,由公模120的注塑口122注塑PMMA至PMMA填滿所述模穴112;貼附在模穴112內的所述裝飾膜230及所述觸控元件210黏著在PMMA表面。然後,停止注入PMMA,並冷卻。
在合併所述母模110與公模120的過程中,在所述母模110與所述公模120的分模面的擠壓下,黏著在所述觸控模組20的PMMA殼體220兩側面的觸控元件210與裝飾膜230被切下,並分別與第二送膜裝置上的觸控元件及第一送膜裝置上的裝飾膜脫離。
請參閱圖7,步驟S400具體為:打開所述公模120與母模110,將所述手機前蓋的觸控模組20頂出,即可得到表面分別附著有裝飾膜230及觸控元件210的手機前蓋。
通過上述方法製備的觸控模組20中的觸控元件210的奈米碳管層214在經過高溫高壓之後並沒有受到損傷,所以該奈米碳管層214的相關性能基本沒有顯著的變化,如,所述奈米碳管層214的方塊電阻在經過模內裝飾制程前後變化不大,所以該奈米碳管層214的導電特性也沒有顯著的變化。所述兩個第一電極216及兩個第二電極218為導電銀膠,在經過上述模內裝飾制程之後基本沒有損傷,仍具有良好的導電性。所述柔性電路板219在經過上述模內裝飾制程之後也基本沒有損傷。因此,所述觸控元件210的觸控功能基本不受模內裝飾制程的影響,所述觸控模組20具有觸控功能。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之觸控模組及其製備方法具有以下優點:第一,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之觸控模組主要採用模內注射成型及雙麵包膜的方法在製作形成所述具有彎曲的觸摸區域的殼體的同時,又將所述觸控元件及裝飾膜一起固定在該殼體上,因此,該觸控模組的製備方法比較簡單,能夠實現在曲面上貼膜,且產品的良率較高,有利於降低成本。另,模內注射成型的方法可以使得所述殼體呈彎曲狀,所述觸控元件及裝飾膜均為柔性元件,該觸控元件覆蓋該彎曲的殼體上的觸摸區域,且該觸控元件、殼體以及裝飾膜一體成型,使得該觸控元件及所述裝飾膜牢固地固定在彎曲的殼體上,所以,該觸控模組不僅可以係曲面的,具有立體結構及富有美感的外觀,還具有觸控功能。第二,所述觸控元件為柔性元件,其可以為卷材,可以採用卷對卷制程的快速地為所述模具提供所述觸控元件,從而進一步達到降低生產成本的目的。第三,所述奈米碳管層在經過上述模內裝飾成型制程之後,其導電性基本沒有顯著的變化,而且,該觸控元件中的其他組成部分的性能也基本不受該模內裝飾成型制程的影響。因此,所述觸控元件在經過模內裝飾成型處理之後仍具有觸控功能,所以,該觸控模組具有觸控功能,使得使用該觸控模組的電子器件具有觸控功能。
綜上所述,本發明確已符合發明專利之要件,遂依法提出專利申請。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自不能以此限制本案之申請專利範圍。舉凡熟悉本案技藝之人士援依本發明之精神所作之等效修飾或變化,皆應涵蓋於以下申請專利範圍內。
100...模具
110...母模
112...模穴
120...公模
122...注塑口
20...觸控模組
210...觸控元件
212...基底
214...奈米碳管層
216...第一電極
218...第二電極
219...柔性電路板
220...殼體
222...觸摸區域
230...裝飾膜
圖1係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觸控模組的示意圖。
圖2係本發明實施例沿圖1中的II-II線之剖面示意圖。
圖3係圖1中的觸控元件及裝飾膜之結構示意圖。
圖4至圖7係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觸控模組之製備流程示意圖。
20...觸控模組
210...觸控元件
220...殼體
222...觸摸區域
230...裝飾膜
权利要求:
Claims (18)
[1] 一種觸控模組,其包括:一觸控元件、一殼體以及一裝飾膜,其改良在於,該殼體呈彎曲狀,且具有一彎曲的觸摸區域,所述觸控元件覆蓋該觸摸區域,該觸摸區域用以觸控該觸控元件;且該觸控元件、殼體以及裝飾膜一體成型。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觸控模組,其中,所述觸控元件與所述裝飾膜貼合設置在所述殼體相對設置的兩側。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觸控模組,其中,所述觸控元件固定在所述殼體與所述裝飾膜之間。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觸控模組,其中,所述觸控元件為電容式觸控元件。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觸控模組,其中,所述觸控元件包括一奈米碳管層以及至少兩個電極,該至少兩個電極與該奈米碳管層電連接,且該奈米碳管層覆蓋所述觸摸區域。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觸控模組,其中,所述奈米碳管層包括複數奈米碳管,且該複數奈米碳管沿同一方向擇優取向延伸。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觸控模組,其中,所述觸控元件進一步包括一柔性基底,所述奈米碳管層設置於該柔性基底的表面,且該柔性基底遠離所述裝飾膜設置。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觸控模組,其中,所述觸控元件進一步包括一柔性電路板,該柔性電路板與所述至少兩個電極電連接。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觸控模組,其中,所述觸控元件邊緣被所述殼體包覆。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觸控模組,其中,所述觸控元件固定在該殼體靠近所述觸摸區域的周圍。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觸控模組,其中,所述觸摸區域呈弧狀或階梯狀。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觸控模組,其中,所述觸控元件呈弧狀或階梯狀。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觸控模組,其中,所述殼體為手機外殼、導航儀外殼或方向盤外殼。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觸控模組,其中,所述殼體為透明之材料,所述裝飾膜與該殼體之觸摸區域對應的部分為透明的。
[15] 一種觸控模組的製備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驟:提供一觸控元件、一裝飾膜及一模具,其中,該觸控元件為一柔性元件,該模具包括一母模及一公模;將所述觸控元件及裝飾膜分別固定於所述母模和所述公模;合模,並注入一注射成型材料於所述模具內進行注射成型,使該注射成型材料形成一殼體,從而形成所述觸控模組;以及脫模,取出所述觸控模組。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之觸控模組的製備方法,其中,所述模具進一步包括一第一送膜裝置,所述公模具有一公模分模面,其中將所述裝飾膜固定到所述公模內的步驟為:所述裝飾膜在該第一送膜裝置的牽引下,沿著所述公模分模面被送到該公模分模面的選定區域;以及將該裝飾膜固定在該公模分模面上。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之觸控模組的製備方法,其中,所述模具進一步包括一第二送膜裝置,所述母模具有一母模分模面,該母模分模面與所述公模分模面相對設置,其中將所述觸控元件固定到所述母模內的步驟為:所述觸控元件在該第二送膜裝置的牽引下,沿著所述母模分模面被送到該母模分模面的選定區域;以及將該觸控元件固定在該母模分模面上。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之觸控模組的製備方法,其中,所述合模,並注入一注射成型材料於所述模具內進行注射成型的步驟包括:合併所述母模與所述公模形成一模穴;將所述注射成型材料填充於該模穴中,直至該注射成型材料完全填滿該模穴,固定於所述公模上的所述裝飾膜及固定在所述母模上的觸控元件同時黏著在所述注射成型材料的表面;以及冷卻,使該注射成型材料形成所述具有觸摸區域的殼體,從而形成觸控元件、殼體、裝飾膜一體成型的觸控模組。
类似技术:
公开号 | 公开日 | 专利标题
TWI459274B|2014-11-01|觸控模組及其製備方法
US9501102B2|2016-11-22|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urface panel
JP5371840B2|2013-12-18|静電容量センサ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4026384A|2014-02-06|三次元タッチコントロール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3135865B|2016-06-01|触控模组及其制备方法
JPWO2005081210A1|2007-10-25|電子機器表示窓の保護パネル及び保護パネルの製造方法
JPWO2013018698A1|2015-03-05|静電容量型タッチパネルアセンブリの製造方法及びこれを備えた表示装置
JP2010244776A|2010-10-28|静電容量センサ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0012601A|2010-01-21|ハウジングケース、及び、ハウジングケースの製造方法
CN102750059A|2012-10-24|一种电容式触摸屏及其制造方法
US20140055958A1|2014-02-27|3d touch module and its methode of manufacturing
JP2009154479A|2009-07-16|静電容量センサ付ガラスインサート成形品
TW200821798A|2008-05-16|Touch panel module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CN106598326A|2017-04-26|一种电容式触摸屏
JP2012098973A|2012-05-24|ガラス複合体及びそのガラス複合体を用いた入力装置
JP2007323092A|2007-12-13|電子機器表示窓の保護パネル及び保護パネルの製造方法
CN103197799A|2013-07-10|一体成型触摸屏及其生产工艺
TWI661248B|2019-06-01|輸入裝置之製造方法
CN206348775U|2017-07-21|电容式触摸屏
CN202720616U|2013-02-06|触控模块信号传输构造
JP7026008B2|2022-02-25|タッチセンサ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TW201337664A|2013-09-16|立體化觸控模組及其製造方法
TWI357853B|2012-02-11|Housing and method for making the same
CN111190508A|2020-05-22|挠性装饰层叠片材、触摸面板用组件及触摸面板
TWM445217U|2013-01-11|觸控模組訊號傳輸構造
同族专利:
公开号 | 公开日
JP2013114673A|2013-06-10|
US20130134627A1|2013-05-30|
JP2013114672A|2013-06-10|
US20130135831A1|2013-05-30|
TWI459274B|2014-11-01|
引用文献:
公开号 | 申请日 | 公开日 | 申请人 | 专利标题
CN104345952A|2013-08-09|2015-02-11|天津富纳源创科技有限公司|曲面触控模组的制备方法|
CN104951000A|2014-03-27|2015-09-30|三星显示有限公司|显示装置及制造显示装置的方法|
TWI506496B|2013-08-09|2015-11-01|Shih Hua Technology Ltd|曲面觸控模組的製備方法|
TWI555456B|2014-07-16|2016-10-21|樂金顯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可折疊顯示裝置|
US9694526B2|2013-03-15|2017-07-04|Apple Inc.|Injection mold with multi-axial core inserts|US6478569B1|1999-12-10|2002-11-12|Slipmate Company|Hybrid injection molding apparatus for enhancing cosmetic appearance of molded articles|
US6589650B1|2000-08-07|2003-07-08|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Microscope cover slip materials|
JP2002202855A|2000-12-28|2002-07-19|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タッチパネル及びこ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TW579019U|2001-06-13|2004-03-01|Eturbotouch Technology Inc|Flexible current type touch film|
US7173778B2|2004-05-07|2007-02-06|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Stain repellent optical hard coating|
JP4794392B2|2006-08-21|2011-10-19|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曲面を有するタッチパネ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080318051A1|2007-06-22|2008-12-25|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Molding system and molded-in-color panel|
US8237677B2|2008-07-04|2012-08-07|Tsinghua University|Liquid crystal display screen|
TWI360073B|2008-10-27|2012-03-11|Tpk Touch Solutions Inc||
KR101076234B1|2009-02-13|2011-10-26|주식회사 포인칩스|터치 스크린 입력장치|
US20100284132A1|2009-05-08|2010-11-11|Taiwan Green Point Enterprises Co., Ltd.|Touch panel module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CN201497975U|2009-07-21|2010-06-02|深圳富泰宏精密工业有限公司|电容式触控模组|
US20110147973A1|2009-12-17|2011-06-23|Kuo-Hua Sung|Injection Molding of Touch Surface|
KR101109313B1|2010-04-14|2012-01-31|삼성전기주식회사|터치스크린 패널을 포함하는 표시장치|
CN102622112B|2011-01-27|2016-02-10|英华达电子有限公司|一种活动式触控装置|
CN202033733U|2011-04-02|2011-11-09|苏州泛普纳米科技有限公司|一种基于纳米触控膜技术的曲面屏|US20120084966A1|2010-10-07|2012-04-12|Microsoft Corporation|Method of making an interactive keyboard|
CN104461188B|2014-05-31|2017-12-05|福州大学|一种电容触摸屏搭桥结构的制备方法|
JP2016224589A|2015-05-28|2016-12-28|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接続装置|
CN104985746A|2015-06-29|2015-10-21|中山市华中思明通塑胶科技有限公司|一种含丝印电路的覆膜注塑工艺|
CN105034247A|2015-06-29|2015-11-11|中山市华中思明通塑胶科技有限公司|一种双面覆膜注塑工艺|
US9796094B1|2015-08-19|2017-10-24|Thomas DePhillips|Decoration system|
US9991654B1|2015-08-19|2018-06-05|Thomas DePhillips|Intelligent decoration system|
CN108139834B|2015-10-13|2020-12-29|阿尔卑斯阿尔派株式会社|输入装置以及输入装置的制造方法|
CN205468662U|2015-11-24|2016-08-17|清华大学|触控式汽车座椅及车载娱乐系统|
CN109390359B|2018-10-25|2021-02-09|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显示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法律状态:
2021-08-01|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
优先权:
申请号 | 申请日 | 专利标题
TW100143629A|TWI459274B|2011-11-28|2011-11-28|觸控模組及其製備方法|TW100143629A| TWI459274B|2011-11-28|2011-11-28|觸控模組及其製備方法|
US13/445,849| US20130135831A1|2011-11-28|2012-04-12|Touch module|
US13/445,854| US20130134627A1|2011-11-28|2012-04-12|Method for making touch module|
JP2012183927A| JP2013114672A|2011-11-28|2012-08-23|タッチモジュール|
JP2012183928A| JP2013114673A|2011-11-28|2012-08-23|タッチ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返回顶部]